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宋雅‧利物伯摩斯基所進行的一項有趣的新研究顯示,快樂和不快樂的人所使用的社會條件比較方法具有根本性的差異

不快樂的人經常熱衷社會條件的比較。他們比較關切自己與他人的比較結果,比較擔心自己的成績,而且他們的心情常會受到比較結果的影響。對感到不快樂的想太多的人來說,他們和別人做比較後所獲得的結果,甚至比他們真正的表現如何更重要。

舉例來說,宋雅讓一些大學生設法解答困難的謎題,接著對這些學生說,他們個人在這項實驗中的表現如何,以及其中一名學生的表現如何。當不快樂學生的表現被評為「優秀」,而另一位學生的表現被評為「更優秀」,不快樂學生的看法是,這個結果比他們的表現被評定為不好,但另外的學生被評為更不好,更讓他們覺得「不快樂」。換句話說,不快樂的學生對自己的觀點,取決於他們和其他學生相比較的結果,而不是他們真正的成績表現。

另一方面,快樂的人大多不在乎社會條件的比較資訊。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反而是依據穩定性較高的內在標準。倘若他們符合自己的內在標準,就會感到快樂,倘若沒有,他們會不太快樂,但是他們若不是採取行動讓自己好過些,就是會在將來的表現上去改進。

此處的寓意顯然是要妳避免和他人比較。要做到這點有時很困難,特別是一向以來我們所受到的訓練是凡事要爭個高下。有權擁有感會讓社會條件的比較加重──假如別人擁有我們沒有的東西,或是獲得比我們更好的待遇,有權擁有的迷思便會讓我們想太多,思考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我們應得的東西。倘若我們居住在價值觀空虛的社會,要辨識出內在的標準就會有困難,而且在與現代社會的標準比較時,我們的自我判斷也會較為脆落。

假如妳發現自己會一直想著與他人比較的結果,先往後退一步,接著問自己:「這真的重要嗎?我需要在意嗎?倘若別人擁有我沒有的東西,那又怎樣?──我對我所擁有的感到滿足嗎?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?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ttlewing02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